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

花开花落

从岁暮至今,家里种的几盆花,陆续的开花.有的一株谢了,另一株又含苞待放.让我也看得心花怒放.

另一方面,我每天看着花开花落,觉得植物是何等的洒脱? 为了腾出地方让新的生命诞生, 坦然接受自然的规律.而我们人呢? 随着时光的流逝,人也终会死亡.然而,有多少人能洒脱的对待”死”呢?

我对”死”毫无畏惧感,我认为能活到古稀之年,已经很满足了.然而真的那天到来, 伤感与挂念,总难免会撕裂着那一份难舍的亲情。说不牵挂不留恋是假的.

冬去春来,花开花落,终而复始,死而复生,虽说自然,凡夫俗子,尚待参悟。。。。

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

春花留影

花开了,为短暂的生命留下倩影。。。

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

放风筝

住家附近有一大片空地,可以让我从客厅窗口,看到远处的景色,尤其是看日出,更是一种享受。下午天气晴朗时,常常有人在放风筝,最近举办的风筝节,也在这里举行。

家里两个孙女,看到天空飘着的风筝,也吵着要放风筝。这天,儿子终于买了风筝回来,乘着假期带她们下去放风筝。风很大,风筝很快就飘得很高,两个小瓜兴奋得手舞足蹈。看到她们高兴的样子,想到不久这种快乐,又将被所谓的进步发展剥夺了,不禁要为城市的孩子难过。

其实,风筝由来已久,原名纸鸢,古人做纸鸢游戏,头上用竹作笛,风吹竹笛声如筝呜,所以又叫风筝。前人有这样的说法,在春日,把风筝放得很高后,剪断引线,使其自行随风远行,晦气和病疾也随之而去。汉朝时也当着一种军事信号。

以前小孩都是自己制作风筝。所以,放风筝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,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锻炼。何况,风和日丽,天高气爽,一线在握,两眼望天,将风筝送入遥远晴空,欢声笑语。岂不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,老少皆宜的游戏运动吗?有关当局,难道不值得为此保留一点土地吗?

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

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

过年

过新年是流传数千年的传统节日,不论在世界上那个角落的华人,都有人庆祝新年.然而,有多少过年习俗还延续着呢?!
即使有,也许方式和内容,甚至人的情怀,都有所不同了.

从前,”过年”就意谓着”团圆”.家家户户展现一片新气象,人人脸上写满快乐喜庆. 大红春联镶嵌着人们的祈盼与心愿.主妇将爱心与希望搓揉进手里的面团,一家大小忙碌着准备年夜饭.全家围着吃充满亲情的团圆餐.然后一起守着送走旧年,迎接新年.

大年初一,小孩都穿上新衣裳.见到长辈都躬身或叩首拜年,换来一封红包, 欢天喜地.媳妇儿女也都端茶给长辈拜年.人人走亲访友,互相祝福.
不论贫富,只有丰俭之别.

如今”过年”,并非人人期待的”团圆”.有的只要小家庭团圆,到餐馆吃一餐,甚或乘假期去旅行”避年”.富裕者平日已山珍海味,过不过年都一样.瓜果糕点要什么买什么,不须为此而忙。小孩新衣新鞋新物品,本来就不缺,多了也不特别欣喜.至于去拜年拿红包,更不感兴趣,宁可坐在电脑前,进入虚拟世界.大人一个简讯,一封电邮,就可向远近所有亲友拜年.无须花时与花费.

这就是不一样的”过年”.

“过年”本来是一个重要美好的节日,蕴藏着一个古老的祈盼,包含着多少的亲情与爱心.然而,我们是否能让它世世代代的延续?!又是否能让它承前启后?!

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

印象西湖雨

雨還在下,落滿一湖煙 斷橋絹傘,黑白了思念
誰在船上,寫我的從前 一筆誓言,滿紙離散
雨~~~ 站在湖邊 雨~~~ 遙望北岸
雨還在下,落滿一湖煙 斷橋絹傘,黑白了思念
誰在船上,寫我的從前 一筆蝴蝶,滿紙離散
我的告別,從沒有間斷 西子湖上,一遍一遍
白色翅膀,分飛了流年 長歎一聲,天上人間
雨還在下,淋濕千年 湖水連天,黑白了相見
誰在船上,寫我從前 一說人間,再說江山

杭州西湖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主題歌.
導演:張藝謀、王潮歌、樊躍 (鐵三角)作曲:喜多郎作詞:王潮歌 演唱:張靚穎

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

守岁

在中國傳統新年的習俗中,除夕吃过年夜飯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閒聊,一边谈天说地,一边吃着茶点瓜果,通宵守夜,等著新年到來,谓之守岁。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惜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故又叫作“长寿夜”

古人有诗曰:“相邀守岁阿戎家,蜡炬传红向碧纱;三十六旬都浪过,偏从此夜惜年华。”白居易客中守岁诗:“守岁樽无酒,思乡泪满巾”。孟浩然有“续明催画烛,守岁接长筵”的诗句。 由此可见, 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逝去的岁月,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,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我不清楚,在中国此时是否仍延续“守岁”的习俗?在岛国,我只看到在圣诞节和元旦前夕,有通宵达旦狂欢的情形。未闻有“守岁”的习惯。

记得小时候,母亲在除夕夜,总会准备七样斋品,祭拜天公,而且拜过午夜十二点。所以,我从小除夕夜都是过了午夜才睡,也算是”守岁”了。

到了自己一个家的时候,由于一直遵照母亲:年初一不拿扫帚的习惯,所以,除夕夜特别忙,总是忙过午夜。而我也习惯十二时正唸经。知道守岁的意义,唸经后就祈求母亲长寿。或许那时我并非出于孝心,而只是想母亲长命,帮我带大孩子和我作伴。母亲真的帮我带大孩子就走了。

从此,每年的除夕,我都不想守岁,我怕掉进回忆里,我怕被思念侵蚀,但我却无法入睡。我只好仍旧年年守岁,唸经为儿女祈福。

2010年2月8日星期一

写春联。挂春联


出席了两次挥春活动,看到一些乐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,轮流站着挥毫,有者已年过八十,不禁非常敬佩他们。这些年长者支持挥春活动,不仅是因为自己的爱好,更为了一种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延续。

然而,真正为了要拿春联而来的,却不见得有几人。大多数路过或好奇,上前驻足而观,既是免费,也就拿一些回去,有的是因为小孩子对妈妈说:我也要。就要我们的书家写一个孩子要的字。至于是否会把春联挂上?孩子转头是否就把它揉掉?谁知?

一位书法前辈也感叹的对我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,很少要挂春联了,他们觉得:花钱买回来的装饰品才美,而且花样很多,把一张红纸黑字的春联,贴在墙上太难看了。前辈虽然笑着说,但我感觉到他的无奈。

其实,春联,起源于桃符,以往的桃符是有驱邪避灾的使命 ,后来, 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。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诗:“ 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暧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,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。宋代,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,叫“春贴纸“也就演变成春联。

春节挂春联 ,是春节文化也是是节日文化的典型代表。然而,如何延续这种传统文化习俗,不是单靠社团举办挥春活动,更不能靠几位老书家努力的挥毫。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了解春节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和理念。这就有待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,如何灌输和丰富青少年对节日文化的知识了。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